夜幕低垂,安徽省馬鞍山市慈湖河水面的粼光悄然隱去,與之相對的體育路夜市燃起另一片“星河”——琳瑯滿目的商品,香氣撲鼻的美食,各式各樣的攤位錯落有致地排列……游人摩肩接踵,幾乎人人手里都拿著飲料或者小吃。
“要不要冰,幾分糖?”一家檸檬茶店鋪前顧客絡繹不絕,店主麻利地將檸檬、冰塊等配料放進杯子中,捶打起來。幾年前,他還是這片地區的流動攤販之一。隨著夜市的建成,他有了自己的小店,生意也越來越好了。“攤位有燃氣管道、上下水,食品安全有保障,顧客更放心。”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指出,充分利用存量閑置房屋和低效用地,優先補齊民生領域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合理滿足人民群眾生活需求。近年來,馬鞍山市從織補城市功能、擴容升級消費、解決群眾就業等角度出發,將占道經營的“流動攤點”打造成布局合理的“精品夜市”,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高效統一。
體育路夜市建設的故事,要從治理城市頑疾說起。體育路位于安徽工業大學附近,由于高校學生和周邊群眾的消費需求,該路段流動攤點由最初的20余家逐步發展到300多家。“垃圾成堆、油煙擾民、污漬滿地,不僅影響市容,還存在食品、燃氣、交通等安全隱患,給城市治理帶來巨大壓力。”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雖多次整治,但一直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當地政府決定轉變治理思路:將流動攤販聚集起來,規劃建設夜市,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
夜市如何選址,才能讓攤販愿意進駐、市民愿意消費、經營不會擾民?綜合考量人流、車流、物流等因素,統籌考慮社會、高校、攤主等意愿,有關部門提出10套選址方案,通過多方論證,最終確定將奧體中心廣場空閑地塊作為夜市場地。鋪設供水、污水、雨水管道,增加公共就餐區,新建兩處公共廁所,設置機動車臨時停車區和環形疏散通道,配備3個微型消防站,完善視頻監控和用電安全監測設備……結合場地實際,首批規劃了近300個固定攤點。
在引導流動攤販進駐的過程中,有關部門摸排332戶,并逐戶上門走訪、聽取意見,耐心做好政策解釋、思想疏導工作。通過兩輪登記、公示確認安置資格后,相關部門采取現場搖號方式進行攤位分配。在公證部門和攤主代表共同見證下,首批264戶攤主參與搖號、246戶現場簽訂協議。“為了緩解攤主經營壓力,我們合理確定場地租金并制定2年期的優惠政策。夜市的租金標準僅為南京大學城同類夜市的1/10、本地成熟夜市的1/3,建設投入預計5年實現資金平衡。”相關負責人說,還拿出22個公益崗位,優先安置困難家庭、待崗人員、農民工等群體;打造大學生就業創業實踐基地,為近300名學生提供實踐服務,實現多方共贏。
暮色漸深,夜市上的人多了起來。“夜市有串串、燒烤和餛飩,口味很地道,我和朋友還嘗試了卷面皮。”特地來到體育路夜市打卡的游客王先生,在品嘗不少美食后,拿著消費憑證在夜市活動區域參加套圈游戲。為了讓夜市好吃、好逛又好玩,馬鞍山市組建夜市運營公司,整合大學城、奧體中心等資源,引入國貨“潮品”、地方“特產”等,持續升級消費場景。開設足球、籃球、滑板等潮玩項目體驗區,設置星空影院、動漫專區、燈光舞臺等,邀請周邊大學的學生社團及市音樂協會,開展民俗巡演、才藝表演、紅歌快閃等活動,進一步提升了經營效益。
夜間經營延長了城市的活躍時間,對城市配套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平衡“活力”與“秩序”成為新的治理課題。為此,馬鞍山市制定體育路夜市管理辦法,明確攤主誠信經營、環境衛生管理等職責,組織開展攤主規范經營等培訓,增強文明經營意識;定期開展食品安全檢查,全力維護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設置聯合執法崗亭,整合公安、城管、市場監管等人員力量,劃分7個網格,每晚安排12名工作人員駐點值守,開展巡邏防控、咨詢服務,隨時受理群眾求助、處置突發問題。同時,強化夜市深度保潔,設置垃圾集中收集點、實行分類處理;每天安排12名保潔員不間斷清掃場地,組織環衛工人對周邊道路、綠化帶等衛生死角及時清掃,營造干凈、整潔、美觀的用餐環境。
自建成以來,體育路夜市日均人流量達1.5萬人次,帶動就業創業近1000人,人均日收入約450元、較整治前增長兩倍多。由閑置用地蝶變重生的“精品夜市”,如今正成為馬鞍山補齊公共服務短板、激發城市經濟活力的重要引擎,為市民游客的幸福生活增色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