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長江之畔燈光璀璨。安徽蕪湖老船廠里,一首搖滾樂曲拉開音樂節的序幕,跳動的音符喚醒了沉寂的老廠房。“在充滿歷史印記的廠房里聽音樂,是一種特別美妙的享受。”市民李先生說,在網上看到老船廠有公益演出的推送,他特意約了好友來體驗。
這座老廠房曾是蕪湖造船廠的船體加工車間。17年前,隨著城市規劃的更迭,造船廠遷至新區,廠房便空置了下來。經過更新改造,重新對外開放,時常舉辦音樂節、市集、展覽等活動,成為市民喜愛的城市空間。
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提出,鼓勵以市場化方式推動老舊廠區更新改造,加強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盤活利用閑置低效廠區、廠房和設施,植入新業態新功能。近年來,蕪湖市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深挖城市的文化內涵和地域特點,打造了老船廠等一批集工業遺址保護和現代城市發展于一體的城市更新項目。
“這里空間很大,像一個巨大的‘共鳴箱’,音樂體驗很好。”音樂節現場,一位市民說。約8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積、24米的層高,得天獨厚的空間優勢讓老廠房具有舉辦多類活動的可能。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去年冬季,老廠房以新名字“新場REBOX”重新走入公眾視野,開放后各種特色活動不斷。“老廠房的磚瓦訴說著往昔的輝煌,新業態的活力昭示著未來的可能,‘新舊共生’讓工業遺址煥發新生機。”
蕪湖造船廠前身為1900年創辦的福記恒機械廠。新中國第一艘木質魚雷艇、鋁制水翼客艇,安徽第一艘萬噸級貨輪都誕生在這里。它見證了蕪湖工業和近現代城市發展,承載著幾代人的江城記憶。
63歲的韓家靜是造船廠退休職工,在這里工作居住了幾十年。曾經住在老舊職工住宅的他,隨著船廠改造,徹底告別了老破小,住進旁邊設施齊全的商業小區。退休以后,韓家靜還是常常要去船廠里走一走,“用一句時髦話來說,這里藏著我的‘鄉愁’。”韓家靜說,這幾年老船廠變化很大,本以為他的青春記憶會隨著改造消逝,沒想隨著城市更新的持續推進,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得到加強,讓大家都能來找找曾經的美好記憶。
滔滔江水,翻涌城市歷史記憶。蕪湖老船廠的獨特精神氣質和神韻,凝結在城市水岸豐富的工業遺產里。筆直的船臺、高大的吊機、銹跡斑斑的鐵軌……一件件老物件經歷修繕再利用后散發出文化與生活氣息,為蕪湖帶來新的生機活力。
在改造中,蕪湖市努力延續造船廠原生的工業之美。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為了保護利用好造船廠的工業遺存,更新項目啟動后,方案一改再改、幾經完善,終于確定了下來。有關部門將具有文化價值的建筑逐一進行標號和勘測,最大程度延續廠區綠色文脈。保留改造建筑7處共14棟、保留大型設施5處、保留大型喬木若干,保留機器設備若干件。在“修舊如舊、補新以新”的總體改造原則上,根據規劃中產業功能的升級定制建筑改造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修復場地內歷史性建筑、塔吊等構筑物,充分展示長江文化、開埠文化、海派文化。
老船廠更新后帶來的改變,不僅在于重塑城市的物理形態,更為經濟高質量發展開辟更廣闊的內需空間。老船廠項目的土地總面積約815畝,是城市中難得的優質地塊。在對造船廠現狀進行充分調研和細致梳理的基礎上,蕪湖市打造“融合城市百年輝煌工業記憶的智慧型產業基地”。按照“超級景觀、特色文旅、高端辦公、現代人居”功能定位,對老船廠進行功能分區:以文化為主題的濱江公園景觀帶、以老船廠工業文化為主題的文旅商業街、高端花園式辦公園區、融入人文環境的濱江住宅區。
“從建筑形態、運營業態、功能品質等方面對新建的住宅樓、辦公樓進行高標準設計,打造科創空間、藝創空間、文創空間、展創空間、博展空間、市集空間。”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通過采用智能化服務、管理系統,實現新增建筑高效建造、節能環保,有效解決新舊建筑和城市的布局沖突。接下來,將引入世界500強、中國500強或行業100強、行業獨角獸不少于10家企業全國總部或全資子公司入住項目園區。通過老工業文明的藝術氛圍和魅力吸引科創企業和高層次人才聚集,為城市建設提供重要人才培養平臺和產業發展支撐。
眼下,老船廠更新改造工作還在繼續。未來,這座鐫刻著工業記憶的百年老船廠將以全新姿態在黃金江岸散發光芒,繼續見證城市的騰飛與發展,讓更多群眾受益。